查看原文
其他

用一根“针”解救城中村?东京大学硕士畅谈“贫民窟”设计

境设计沙龙 怡境设计 2021-02-03




3月6日,境设计沙龙08期活动在怡境广州总部举行。主讲人成潜魏是东京大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日本大学双本科,剑桥大学交换留学生。



成潜魏围绕“城市更新与生活再生”的主题,从重庆“十八梯”改造项目设计提案,进行案例分析与解读,并对城中村的未来作出预想。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中村的发展,需要考虑官民学的伙伴关系来限制它的商业化,使它不会无限制增长


作为一种伙伴关系模式,土地所有者可以提供建筑空间,和投资方来确定一定规模的开发,利益由双方分成。因此,土地所有者和居民不需要资本就可以扩大家业和事业。投资方也可以大量削减成本投入,达到双赢合作模式。


沙龙现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赖文波作为出席嘉宾,他提出我国城市建设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原来的城市空间从增量规划走到了存量的优化,从宏观层面来说不仅要考虑空间结构和空间方面的优化,更多的需要考虑背后经济结构的驱动,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的改造,而且是背后的人群和产业的驱动。从微观层面来讲,空间的优化也不仅仅是穿衣戴帽的亮化绿化工程,微观层面应该落实到人的行为,考虑人的需求,提供最适合生活的空间。


沙龙主持人,英国卡迪夫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学学士,怡境景观城市更新事业部主创建筑师孔令岩,他谈到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正在快速地收缩,其中很突出的问题是公共空间的收缩。建筑师不仅需要为不同社群及场所创造公共的、共享的空间,也需要主动整合跨领域的资源,比如让有远见的开发商介入这些空间的提升、维护及运营;让传媒及文字工作者关注及传播城市更新的必要性,提高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及重要性;让教育界促进对于城市更新的研究等等;城市更新并不单纯是建筑或景观、城市规划单个专业就能推动的社会事业,必须通过多元化、跨学科的协同协助,才能营造更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沙龙现场座无虚席,城中村改造设计在设计师中间引起共鸣,现场互动活跃。怡境自媒体从演讲内容中摘录了部分观点,与大家分享。


境设计沙龙是以“设计未来,重构永续生态”为宗旨,创立的一个全新的景观文化交流平台,致力于从设计方法、设计趋势、设计与生态、设计的人文关怀及设计的跨界等领域,展开对话和思想碰撞,不定期、持续举办。




沙龙精彩分享




重庆“十八梯”改造行动 



成潜魏以重庆的十八梯为对象,做了一个设计提案。这个设计最主要目的是探索建筑和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媒介来缓解城市问题的能力。另外,思考建筑师在干预非正式住区时的局限和责任,建筑师不仅仅是作为设计师,更是媒体传播者,技术推动者,矛盾协调者,城市空间网络设计师的角色,以解决不断增长的全球城市贫民窟危机。



现状:城市的境界和矛盾1交通运输

十八梯和城市在北和南的大部分被难以通过的公路的隔离;


2内部矛盾

城内村中混乱复杂的人流,不同的民族和信仰,导致城中村内不同集团之间关系紧张化。他们之间的一些交集点,被当成之后设计更新的重点区域;


3内外矛盾
城中村和城市在政治,社会是被分离的,城中村被大家认为是社会和经济上或物理上的隔离区。城中村如果无法获得平等的政治和经济稳定,是很难发展的;


4物理限制

重庆是山城,所以有极端的高差变化,上下高度差有100多米,1/10的倾斜面使得十八梯自然沉入,很难从外面一窥全貌,城中村的通行变得更加困难;


5连锁反应

这些城中村改造项目,使城中村和城市的边界发生变化。随着城市的解体和高级化,城中村逐渐被破坏,居民离开被拆迁的区域,低收入阶层只能往旁边的城中村逃离。



对立与关联

城市关键字的网络組合分析和整理 1


城市关键字的网络組合探究和整理 2


空间特性和链接


分析城中村的空间,连结刚才提到的一系列重点设计介入点,自动生成几条路径。通过建筑的密度我们可以很好地从空间角度来理解城中村。



“城市针”

第一次和第二次设计——城中村的“稳定”和“连结”




根据城中村的这些空间条件和性质,陈潜魏设计了一张城市的总规划图,这里叫“城市针”。

分成两次来设计,一次是设计主干道,如果设计展现出预期的效果。将会进行二次设计。旨在城中村里构筑出有密切连接的网络,在原本可能性较低的合作伙伴和组织之间建立联系,并可以不受地势限制来制造新的空间。

在“城市针”里提出“稳定”“连接”这两个概念,并设计了五种介入手法,和三个催化程序。规划的是全局,具体设计的是这个范围内。




五种介入手法手法一“城市桥”

通过桥来链接十八梯的这种支离破碎的城市空间,这也许成为城中村地区和周边城市共同承担社会及政治责任的契机。


桥宽在3米至9米之间变化,这个幅度的意图是,城市针作为经过城中村的第二条通道,不仅仅是一座桥,而且能提供新层次的活动和相互交流的可能。根据改造区域的空间条件,提供即兴市场和集会等开放式空间等,使城中村以前被消失的生活模式,重新出现在提高了的通路上。



手法二“稳定墙”结构



这个墙再现十八梯现有的空间关系和秩序,创造新的生活和商业模式,产生空间的相互对话。



规模与现有城中村的街区体块处在同等水平。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很好地完成在狭小区域内的设计。城中村的空隙被插入这一系列标准化的600毫米厚的混凝土墙,其作用为:


第一.  规避地震风险,并支持城中村内结构脆弱的建筑物及外墙;


第二.  这些墙壁,生成了各种标准化的开口,以提供各种各样的职业模式的框架和空间,作为预制模块系统生产。



手法三DIY屋顶


对于一部分住宅使用已有建筑的木组等容易建造的技术,住民可以根据每个空间的特性和自己的需求来建造屋顶。这种自我建造的方法,让居民自己改建房子成为可能。



手法四垂直链接


桥不仅是链接附近两个邻近区域,也垂直链接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设计了室外楼梯和斜坡,使得出入市场和道路更加方便。


手法五保存既有立面

现有墙壁的利用:现有的墙和新设墙之间放置加固结构,成丁字结构,根据空间的特性不同,来确定墙的间距,墙与墙之间的缝隙被设计成开放空间,或者是走廊等。



三个催化程序催化剂一非正式市场和开放式空间
第一个催化程序是提供市场和各类开放式空间,重新构建失去了的临时市场等,将这些空间作为居民的聚会地点和共同的活动空间。



这个空间的地区集体所有权,使得这些地方得到一定的监视。期待城中村内的不同民族和个人之间的纷争和矛盾能够得到缓解。这种共有空间,作为一种缓和和链接地区社会关系的催化剂。



催化剂二公共基础设施
第二个催化程序是,为十八梯的居民提供社区。中心,教育,保育设施,以及法律,商业,租赁等咨询服务。 



催化剂三技能培训空间
第三个催化程序是提供自建和工作技能训练的空间和服务。通过这样的训练和服务,使居民们提高自我建设安全社区的能力。这种形式的催化程序可以被打包复制到城市针的整体网络里,让未来城中村自组织化地发展。



体块的形态和渐进式成长可能的非正式建筑形式间组合的探索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探讨了建筑形式可能的组合。比如说,住宅和店铺空间,工作坊和公共空间的组合等。


“城市针”

第三次设计——城市的自我成长


与住民关联的城市再生和构筑


城市针作为城中村的中枢系统来发挥它的作用,自我建设技能的提高使每个建筑物得到更新继而使整个城中村得到再生。并和催化程序一起,改善城中村内的生活环境和促进建筑群的构筑。从而有了自我生长的第三次被动设计。



“十八梯”设计的意义在于,在解决城市面临着的非正式住区矛盾以及多种问题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是被限制的。这个设计作为城中村的中枢系统,不是旨在马上解决城中村的居民们正在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它构筑了城中村内整体基础设施服务和链接,为城中村的发展提供框架,提升居民的生活能力和建造技能,给他们创造新的经济机会,促进他们的长期对话和社会交流。这对于现存住民未来的生活和城中村地区魅力的保持和城中村建筑的更新有重大的意义。


城中村未来预想图




01 结构用钢架
02 宏观扩张
03 限制条件的商品房
04 市镇广场
05 限制高级化 (低租金住房)
06 自发的链接
07 公共空间构筑
08 小规模正是成长的商业
09 基础设施更新
10 正式的伙伴关系(投资者和有土地权的住民)
11 混合干预

回顾全世界的贫民窟的改造项目,由于贫民窟的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复杂性,使得大部分的开发项目都没有成功。其原因是资金筹措的不足、地区自治体的漠不关心,政治意志的缺乏等等。因此,非正式住宅区内的单一发展模式的介入,通常都是无力的。需要从结构、扩张、广场公共空空间、基础设施、伙伴关系等多方面切入考虑,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化的社会网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6053cgc5k&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街区等改造 城市更新提速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城市更新驶入“快车道”
    继续扩大规模!国家将加快推进这项改造
    今年将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在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浦东提速“两旧一村”改造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